索引号 3212000043/2025-345849 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市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5-08-14
文号 泰委教工〔2025〕1号 时效 有效
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泰州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5-08-14 17:16
  • 浏览次数:

各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在泰各高校:

《泰州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泰州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025年8月14日

泰州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教监管厅〔2025〕1号)文件要求,一体化推进我市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谋划科学教育实施路径,加强学段衔接,推动幼小初高科学教育一体化实施,打造我市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培养、逐步提级、提优拔尖的“金字塔”式科学教育体系。3年内,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全覆盖,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中小学科学类课程开课率100%,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率100%,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二、主要任务

1.加强学段统筹推进。充分考虑科学教育的学段差异与层级衔接要求,聚焦幼小初高长链条贯通培养体系建设,分学段开发教育教学课程、开展相关活动,发挥科学教育的学校主阵地作用。学前阶段,全面开展“泰好玩”科学启蒙引导,在日常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学内容,通过游戏等激发儿童科学好奇心。小学阶段,注重开阔视野、激发兴趣、保护兴趣,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资源,开展“泰有趣”系列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学阶段,聚焦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培育学生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能力。加强学段间连续性与递进性科学教育资源开发,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成果观摩活动,交流展示各地各校科学教育成果。

2.推动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和鼓励中小学加强科学类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探索实施跨学科、项目化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打造“科学+N”课程模式(即科学类学科课程+N类自主选择的科学拓展课程),实现课程菜单式定制服务。加强“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推广应用,推行“情境·探究·反思”教学法,融合启发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开齐上好实验课程,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每年评选100个精品实验课例、1000个优品实验课例。推进数智赋能实验教学,探索“虚拟仿真+实景操作”融合教学。构建系统化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发展。鼓励挖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研发科学拓展课程、科学创新课程。设计“家庭实验室”系列微课程,指导学生利用简易家庭生活物品进行实验探究。

3.优化科学教育教学资源。持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实验室、科技教育实验场馆建设,配齐配足中小学实验仪器。鼓励各市(区)试点推进中小学数智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教学数字化管理。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省市教育云平台应用,提供多元化科学教育资源。开发面向学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和典型应用场景。组织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到2028年底,建成满足学生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和实践的实验空间30个。整合科学教育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乐学泰州”实境教育资源地图作用,统筹将科技馆、博物馆、科学家故居(纪念馆)、展览馆、综合实践基地、科普研学基地等纳入科学教育社会课堂阵地集群,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每年建设一批省、市级校外科学教育示范基地。发挥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的作用,推动社会科学资源课程化建设,供中小学校选用。引导学校结合中国医药城、高港枢纽工程、国网供电技能实训基地、溱湖湿地、香草湾薰衣草主题庄园等区域资源,推广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丰富科创实践育人活动。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开展科学探索、科创实践类活动。鼓励学校适当引进“白名单”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和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定期举办系列“科学家进校园”报告会,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开展“创新人才夏令营”,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泰州市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及科研院所,参与科学探究体验。依托泰州学院、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南师大泰州学院等高校共建“泰州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搭建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青少年创新素养比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等,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5.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小学科学教师,逐步为城区和乡镇中心小学至少配备1名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硕士学位科学教师。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合理配备实验室专兼职管理员。到2025年底,各市(区)配备专兼职科学教育教研员。充实中学阶段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任教师力量,保障初高中开齐开足相应课程。注重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实施实验教师“青蓝·领航”计划,组织科学类教师实验能力竞赛、教具学具设计竞赛,将中学物化生教师实验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素养测试、职称资格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内容。实施泰州市实验教学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每年选拔培养实验教学学科带头人10名。在“泰州师说”网络全员培训课程以及骨干教师培训培养项目中增加科学教育专题。实施“科学教育名师工程”,选拔并培养一批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建立科学教育副校长制度,每所中小学校至少聘请1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科技骨干等领域的专家担任校外科学教育副校长,校外科学教育副校长每学期为学校开展科普讲座,指导学校科学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兼职队伍建设,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库,聘请各行业的科研人员、技术骨干担任科学教育志愿者和校内外科技辅导员。

6.构建贯通培育体系。由“老五所”等优质高中校牵头,与区域内小学、初中教育集团建设幼小初高贯通培养共同体,科学探索创新人才选苗、育苗路径,协同推动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初中、高中学校和高校对接,共建特色课程、共同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利用高校实验室、学术科研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和研究性学习。深入推动“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改革实验区和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逐步推广实验区和实验校建设经验。坚持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将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选拔培养200名具有突出科学潜质的“泰州青少年创新学子”。

三、组织保障

市教育局牵头,加强部门协同,不断完善单位、部门之间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工作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定期评估反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统筹各方资金和项目,加大对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教基金、资助科教项目、捐资挂牌等方式协助学校建设科学教育、实验教学场馆、开发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定期开展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把学生参加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积极打造创新教育特色品牌,及时推广和介绍区域内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经验、成效,宣传展示在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校、师生和团队,发挥价值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