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41644/2013-02275 | 分类 | 部门文件 科技、教育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13-01-21 |
文号 | 泰教基〔2012〕96号 | 时效 |
-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13-01-21 00:00
- 浏览次数:
各市(区)教育局、泰州医药高新区科技教育局,市直有关学校: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开展了“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以下简称“三进”)活动,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三进”工作,现就“三进”常态化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与要求
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三进”工作纳入课程体系,常态化实施,经常化检查,正常化考核,学生的普通话、书法、诵读水平达到相应要求(分学段目标要求见附件),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三进”工作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教学基本功普遍扎实,“三进”示范指导能力明显提升;示范校、特色校持续深入推进“三进”工作,特色鲜明,“三进”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形成,示范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市、市(区)教学资源库建设符合“三进”工作的需要;区域“三进”工作特色鲜明。
二、任务与措施
1.纳入课程体系。“三进”工作课程化是实现“三进”常态化的核心。要将“三进”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纳入课程体系、纳入考核方案,落实时间、落实教材、落实师资,确保学期计划有安排,教学过程有督查,考核结果有落实。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阶段1—6年级在语文课时内每周开设1节写字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左右的写字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随堂写字,做到天天练。在此基础上,每两周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各安排1节书法指导课和1节诵读教学课。住宿生中午可适当安排20分钟的写字或阅读。
各地要对书法教材、诵读教材的选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鼓励编写校本教材。书法教材要根据学段兼顾硬笔与软笔,课外阅读篇目的选择要兼顾古诗、国学、历史故事、美文、名著等。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载成绩。将学生的说普通话、写字、诵读的学习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将学生校园规范使用普通话情况列为日常行为准则。强化课外阅读书目内容在考试中的分量,完善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将写字单列评分,小学占总分的5%,初中占总分的3%。
2.提高教师示范指导能力。教师的示范指导是学生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的重要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教育学生认真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
针对目前指导教师缺乏的现状,要加强各科教师(包括教研员)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培训。市教育局将“三进”骨干教师培训列入省、市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市(区)教育局要将“三进”任课教师的培训列入教师培训项目。普通话培训要突出语音、习惯等重点,书法培训突出双势(坐姿和执笔姿态)、笔画、结体等重点,诵读培训突出阅读指导、诵读技能等重点。学校要重视教师“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教学基本功的考核达标,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专职写字任课教师。在职适龄教师普通话水平全部达到相应等级,小学低年级教师普通话水平达二级甲等。学校也可根据需要,聘请当地专业团体、文化艺术院校以及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专业人员开展书法、诵读教育讲座,或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指导学生学习。
3.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探索普通话、书法、诵读教育规律,本着打好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提高文化素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探索包括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描摹、对临、背临”、软硬笔结合等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安排中小学书法、诵读教育,可通过长短课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效益。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培养兴趣,传授技能,丰富涵养,提升悟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4.创新活动载体。要充分利用班团队会、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社团等载体,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与“中华诵”、“推普周”、诵读节、阅读节、文化节、书法节和学校开放日等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书香校园、国学教育、阅读考级、作家进校园、墨苑飘香等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三进”工作。
5.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市教育局要整合全市“三进”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诵读、书法专业委员会的资源优势,依托“三进”示范校、特色校,建立“三进”数字资源库,为学校开展“三进”活动提供支持。要重视发挥“三进”示范校、特色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学校要保证“三进”活动的经费投入,配备书法、诵读教学必需设备,加强学校图书馆(室)、班级图书角、写字专用教室建设,努力改进学生课外阅读和书法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6.突出提优补弱。要重视“三进”示范校、特色校的提档升级,通过活动展示、经验交流、理论研讨等途径,促进学校“三进”工作提品位、强特色。要突破区域“三进”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正面宣传、政策调控、考核拉动等措施,推动学校“三进”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三进”示范校与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将“三进”列入对农村学校帮扶的重要内容,在师资、教学资源、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为农村学校正常开展“三进”工作创造条件。
7. 强化教学研究。市、市(区)教研部门要把普通话、写字、诵读教学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畴,逐步健全教研网络,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对“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字”、“如何营造讲普通话的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带领基层教师进行研讨,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要发挥语文名师工作室在普通话、写字、诵读等方面的研究和培养功能。建立健全市、市(区)中小学书法、诵读专业委员会,对中小学书法、诵读教学和教科研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8.建立视导督导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正常举办师生普通话、书法、诵读的展示交流和比赛活动,定期检查或抽查“三进”工作。基教、语工等处室要将“三进”工作列入学校常规管理的必查项目,教研室要充分发挥教学视导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书法和诵读教学落实情况,了解校园师生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市、市(区)督导室应将“三进”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三进”专项督导,检查并指导学校“三进”工作。市、市(区)招考办要认真组织好江苏省书法等级证书考试工作,及时统计反馈考试结果。
9.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市教育局将“三进”工作列入市(区)教育工作考核,纳入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评估,市(区)也要将“三进”工作列入对学校、校长的考核。学校要把教师的普通话、书法、诵读水平作为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纳入教学常规考核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切实采取措施推进达标提高。凡是推荐学生阅读的图书,教师必须先阅读。在全市举行的语文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等活动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应作为教师比赛的必备内容。
附件:“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分学段目标要求
泰州市教育局
2012年12月27日
泰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2年12月27日印发
附件
“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
分学段目标要求
一、1-2年级
普通话
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1600个汉字的音节,做到发准音、读准调;能在拼读的基础上用较规范的语音朗读课文或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用较标准的普通话复述故事或简要讲述见闻;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书法
1-2年级:培养写字的兴趣,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正确的写字姿势;结合识字,认识和掌握32种笔画,掌握运笔的方法;认识和掌握常用的汉字偏旁部首,认识和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初步学习按结构规则用铅笔书写正楷字;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会写800个常用汉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会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会讲历代书法家故事5则以上。
诵读
诵读技巧:能够用普通话诵读作品,做到发音准确,无明显语音缺陷,注意不丢字、不多字,吐字清晰;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文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注意语调处理,表情协调自然,有一定的表现力;熟读成诵。
阅读要求: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二、3-4年级
普通话
能熟练读出2500个常用字的规范读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诵读优秀诗文;逐步理解讲普通话的重要性,养成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书法
保持写字的兴趣、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正确的写字、执笔姿势;认识和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初步领悟汉字的形体美。会写1600个常用汉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描红、仿影到临写,从笔画训练开始,逐步感知毛笔楷书的线条美、结体美;学会使用和保管书写工具;初步欣赏楷书经典法帖5种以上,了解这些碑帖的章法、结构、笔法的鲜明特征;大致了解5位历代书法家的生平轶事。
诵读
诵读技巧:能够用普通话诵读作品,做到发音准确,音调到位,注意读准轻声、儿化;运用恰当的语调和语速诵读,做到不读断、不读破句子,不回读;准确把握诗文的停顿,初步把握重音,做到停连得当,表达自然流畅;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熟读成诵,在语言实践中初步学会运用。
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5-6年级
普通话
能熟练读出3000个常用字的规范读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诵读优秀诗文;养成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在校园公共场合坚持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努力坚持在社会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书法
有写字的兴趣,写字姿势正确,书写习惯良好;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写好笔画,掌握运笔的方法;认识和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按笔顺规则写字,会写2500个常用汉字;逐步做到字形美观,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掌握运笔方法,结构匀称,书面整洁,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初步欣赏隶书经典法帖5种以上,行书经典法帖5种以上,了解这些碑帖的章法、结构、笔法的鲜明特征;大致了解5位近现代书法大家的生平轶事。
诵读
诵读技巧:能够用普通话诵读作品,做到发音准确,纯正流畅,注意读好 “一”、“不”、“啊”、上上相连的变调;诵读时懂得如何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而恰当停顿;能联系作品把握重音处理的技巧规律,更好地表情达意;能在诵读中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整体风格,读出作品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熟读成诵,在语言实践中学会合理运用。
阅读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四、7-9年级
普通话
熟练读出3500个常用字的规范读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经典文学作品;在校园内坚持使用普通话,做到语音基本标准;养成在社会公众场合使用普通话的习惯,能自然、流畅地使用普通话与人沟通交流,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
书法
写字姿势正确,有写字的兴趣和审美的能力,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使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字迹端正、行款整齐、书面整洁,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临帖,笔法正确,书写规范,结构匀称,书面整洁。初步欣赏大篆、小篆经典法帖5种以上,历代草书经典法帖5种以上,了解这些碑帖的章法、结构、笔法的鲜明特征;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
诵读
诵读技巧:能够用普通话诵读作品,语音标准,换气自然;能够脱稿诵读,吐字清晰,语速适当,语调自然,节奏韵律明显,诵读技巧使用得当;仪态大方,举止自然,精神饱满,情感适度,富有感染力;熟读成诵,运用自如,欣赏品位高。
阅读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