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聚焦报道: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泰州实践!
  • 信息来源:上海教育
  • 发布日期:2025-09-03 18:41
  • 浏览次数:

《上海教育》杂志“互鉴”栏目,从上海出发,寻访长三角及全国地区的教育新实践与新亮点,邀请各地的教育管理者、校长等一起探讨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的教育新发展。

近日,《上海教育》刊发了“教育纪行·泰州篇”与“教育观察·泰州篇”,并特别邀请泰州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撰文,分享泰州在建设教育强市路上的所思所为。



泰州: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泰州自古以来崇文尚教、大师辈出,胡瑗、王艮、吴贻芳等名贤的教育思想深深滋养着泰州的文化根脉;改革开放后,又涌现出连万能、洪宗礼、蔡林森等一批教育名家,让“三泰教育”闻名遐迩。进入新时代,泰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精准回应群众关切,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创新引领的高等教育、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搭建起人才成长的多元通道,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攀升。


一、以资源优配为牵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泰州科学统筹教育资源布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全域优质教育创建为抓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从“量的扩充”转向“质的跃升”。

精准调布局,推动资源均衡。“十四五”以来,泰州连续三年“新春第一会”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动学校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超120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193个,新增基础教育学位9万多个,有效缓解了学龄人口高峰时期的入学压力。泰州对入学需求和学位供给进行调研,针对学龄人口“全面过峰、梯次推移”的特点,按照学前教育“适度收”、义务教育“稳步扩”、普通高中“加快建”的思路,暂缓实施部分幼儿园建设项目,并探索对现有园所进行托幼一体化改造,2025年底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幼儿园将达40%以上;在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同时,适度扩容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优化城乡两头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针对高中阶段学位缺口,加快推进优质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工程,今年将新增4700个高中学位,确保平稳有序度过高峰期,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科学配师资,筑牢人才支撑。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近年来,面对城乡师资不够均衡、学科性缺员矛盾突出、教师老龄化现象加剧等问题,泰州出台一系列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从管理机制、专业成长、荣誉地位等多方面创新思路举措,科学调配教师资源,促进高效利用。盘活教育空编资源,推进教师编制一体化大周转,按照生师比、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师资配置,有序应对生源峰谷变化。建立完善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稳步扩大校园招聘比重、高水平师范生招录比例、定向“优秀师范生”培养计划,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完善市、市(区)、学校三级教师发展体系,常态化开展班主任、新入职、跨城乡教师适岗培训,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十四五”期间,培育国家级、省级名师名校长40多名,建成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近100个。全市尊师重教的氛围日益浓厚,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更加宽广,工作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全域创优质,扩大有效覆盖。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是群众最朴素、最热切的期望。泰州持续推进优质幼儿园创建,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5%,让“幼有优育”可感可及。强化紧密型共同体建设,组建教育集团135个,新建校、薄弱校和农村校全部纳入名校集团,努力让新学校加速发展,薄弱校走出“洼地”,农村校焕发生机。推动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发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用,指导学校有序向孤独症、多重残疾、学习障碍等儿童拓展服务。全力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在靖江市、姜堰区已通过评估认定的基础上,今年三个市(区)将迎接教育部核查评估,2~3年内将实现市域全覆盖。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泰州中学高分通过首批江苏省高品质高中现场评估,靖江中学和姜堰中学成为第二批江苏省高品质高中建设立项校,泰兴中学和姜堰二中被确立为江苏省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立项校,四星级高中占比73.53%,高品质高中、优质高中教育覆盖面稳步提升。


二、以内涵提升为重点,推动育人模式变革

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注重五育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泰州深悟育人之本,在五育融合的实践道路上稳步前行。以思政铸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以体育固本,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有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2025年春季学期起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和眼保健操,助力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以美育润心,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持续开展高雅艺术、戏剧戏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泰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培育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劳育赋能,培育建设市级以上劳动教育基地68个,建设精品科普研学线路10余条,创新开展户外劳动实践和研学旅行,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提升教学质量。泰州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加强教育减负提质研究,聚焦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作业设计重点环节,狠抓备、讲、批、辅、考全流程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监测显示,泰州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位于全省前列。建设“乐学泰州”实境教育资源地图,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课程和师资,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探索“人工智能+科学教育”场景应用,打造智能实验室、虚拟探究平台等创新载体,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科技脉搏。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实验课程设计,强化跨学科融合实践,推动“做中学”“创中学”成为课堂新常态。教育部官网专题推介泰州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经验,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宣传报道泰州实践经验。

拓宽成才通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的价值在于激活每个生命的独特潜能。泰州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多元课程、实践活动和个性化指导,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搭配成长成才“营养餐”,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深化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成立市级指导中心,不断完善竞赛、强基、高考三位一体融合体系,组建跨学段导师团队,开设前沿学科实践课程,让更多有天赋、有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推进中、高职和本科一体化办学,探索“车间进学校,课堂在车间”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提升专业技能。引导高校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服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三、以多元协同为保障,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呵护。

全维度守护成长时光。泰州以“润心”行动为抓手,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校校行”,深化全员导师制,让灿烂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房。组织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线上线下超2万人参加,夯实校园心理育人根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睡眠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和考试安排,从源头上为学生减压。持续抓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查处违规培训行为,切实为家长卸下“经济、精力”双重负担。目前,全市在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率、纳入平台监管率、开通支付率均保持在97%以上。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科普活动等多样化服务,让学生拥有更多快乐成长的空间。

全链条筑牢安全屏障。校园安全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更是守护万千家庭幸福的重要屏障。泰州以“零死角、零隐患”为目标,构建起多维立体防护体系。强化安防设施和保安人员配置,严格校园及周边环境管理,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探索实施校园安全补充保险,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坚决拧紧校园“安全阀”。深化“校园餐”管理专项整治,落实包片包校制度,联合市场监管、公安、卫健等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和食材抽检,实现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全覆盖。将学校食堂“AI+明厨亮灶”项目纳入民生实事,为学校食堂加装智能监控系统,对鼠患、从业人员不佩戴口罩等八类高风险行为进行实时预警,以科技赋能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全领域强化帮扶支持。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既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针对特殊学生群体,泰州精准施策传递教育温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体系。深化“教师妈妈”结对帮扶行动,为留守、流动、残疾儿童等群体量身定制成长方案。抓实“重点学生”帮教转化,开办专门学校,为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提供教育矫治,绝不让一个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掉队”。发挥学生资助的兜底保障作用,2024年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17亿元,受惠学生近12万人次。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组建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参与的“教联体”,打破教育边界,形成校家社共育合力,用心用情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