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5-07-23 11:39
- 浏览次数:
讲述者名片:杨月英,女,49岁,籍贯河北邢台,中共党员,靖江市团结初中语文老师,正高级教师。先后获评泰州市“最美泰州人”,靖江市“教学能手”“十佳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志愿者”“感动靖江教育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成长感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让生命的荆棘绽放教育之光。
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教育之路从不是坦途,那些扎进血肉的荆棘,终将在教育家精神的浇灌下,编织成照亮生命的荣耀花环。从教二十九载,从靖江到边疆,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教育之光,恰在与荆棘的博弈中淬炼而生,在躬身耕耘、逐梦前行与无私奉献中永恒闪耀。
以躬耕为犁,在泥土里埋下教育的种子
“教育是农业,它需要阳光雨露、精耕细作,更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心与虔诚。”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如种子,深植于我教育初心的沃土。初到南方时,“外乡人” 的标签像是冰冷的荆棘,家长连夜调走孩子的质疑,曾让我在异乡的寒风中倍感迷茫。“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哲人的话语如星火,点亮了我的信念:越是贫瘠的土地越要扎根。晨曦微露伴读的身影、深宵灯下研磨的教案,双休日家访途中车轮碾压过的乡间小路......所有的艰难都化为深耕的犁铧。
记得那个飘雪的清晨,四个月身孕的我为赶早读抄近路,连人带车跌入沟渠,幸得老奶奶相救。可当我浑身泥泞地站在教室门口,看到孩子们担忧的眼神,所有疼痛都化作了站上讲台的力量。当期末班级语文成绩跃居年级第一、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奖状铺满桌面,我忽然懂得:教育的荣耀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沾满泥土的脚印里,在被荆棘划破后仍坚持播种的掌纹中;教育的丰碑从不在热搜榜单上,而在 “精耕细作” 的耐心里,在被家长质疑后依然相信花开的虔诚里—— 这是躬耕者的信仰,更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以理想为帆,在边疆风沙里扬起育人之舟
当援疆通知如号角吹响,教育家 “心有大我” 的理想便在我心中扬起风帆。有人问:“江南杏花烟雨不美吗?” 可当昭苏草原上的哈萨克少年策马追着支教车跑出3公里,只为问一句老师明年还来吗;当学生在作文本上写下“希望老师陪我度过整个小学”,我便明了:“教育的光,应照进最需要的地方。”
假期回到内地,我通过线上授课形式继续为少数民族孩子补习汉语,把课堂搬到公园,带草原孩子 “云游” 江南;哈萨克男孩写字如 “散乱的羊群”,我就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我把 “横” 写成套马杆的弧度,把 “竖” 讲成拴马桩的坚韧,让每个汉字都扎根在少数民族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在古尔邦节送来热馕,油纸上工整的一行字“老师是天山的第二个太阳”带着滚烫。在克州阿图什,沙尘暴里的晚自习、颠簸5小时的 “教育大篷车”,都是寻常风景。当热伊萨从割腕自残的女孩变成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当她的奶奶含着泪一遍遍说着“热合买提”(汉语“谢谢”的意思),当厌学的乃则热发来中考喜讯时,我忽然明白:教育者的 “造血” 功能,从来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心灯的点燃。
“万里鸿雁传真情” 活动中,昭苏孩子与靖江学子的书信往来,让薰衣草与银杏叶在云端相遇;“青蓝工程” 里,带着当地教师磨课的每一个日夜,让教育理念在戈壁生根。风沙吹红的眼眶、深夜不灭的台灯,最终凝结成 “优秀援疆教师” “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两地学生书信交友活动“优秀辅导员” 、克州教育局“教育质量提升奖”等荣誉。然而,最珍贵的冠冕,是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给我披上的红纱巾,是维吾尔族姑娘给我戴上的玛尔江花帽,是教育理想在边疆绽放的模样。
以仁爱为泉,在奉献里浇灌生命的绿洲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如天山雪水,浸润着我从靖江到边疆的每一步。在长江之畔,无偿献血的针孔、残障儿童家中的脚印,见证着一名“优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初次援疆时,了解到哈萨克族果农为苹果滞销而发愁,我就利用网络销售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少数民族同事的爱人生病,我毫不犹豫递上援手,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烂……当我们在克州戈壁种下的 “援疆林” 长出新绿时,那一刻我终于领悟:教育者的讲台,从来不止于三尺。
昭苏的严寒曾冻僵我的关节,克州的沙尘暴也曾皲裂我的皮肤,当不慎从学校楼梯上摔下,当被诊断为声带息肉需要禁声,当收到父亲病危通知与妹夫猝然离世的消息......我总会想起维吾尔族谚语:“被马蹄反复践踏的草,来年会长成喂饱牛羊的牧场。”于是我忍着悲痛,用拐杖撑起摔伤的左脚继续板书,带着沙哑的喉咙、含着药片继续讲解知识重点……如今,那些曾划破手掌的荆棘,已化作边疆孩子眼中跃动的希望。
正如贝多芬在寂静中捕捉永恒的音符,教育者会在荆棘的刺痛里,听见生命拔节生长的交响——这,正是教育家精神不朽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