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5-10-04 11:58
- 浏览次数:
“食”刻守护 “味”爱同行
兴化市景范学校 贾中俊
在兴化市景范学校,孩子们的每一餐里都藏着我们的心意——不光要吃得安心,更要吃得暖乎乎、美滋滋的。作为校长,每周轮流到各个校区陪孩子们吃饭,已经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那些藏在餐盘里的故事,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酿出了带着温度的甜。
镜头一:晨光中的侦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也是景范教育集团食堂管理的行为准则。清晨,满载食材的冷链运输车驶入校园,由行政值班人员、食堂员工、家长志愿者组成的验菜团队在智能电子秤前忙碌地称重、验收。畜禽肉类品质过不过关,素菜水果新不新鲜,大虾是不是活蹦乱跳……每一样食材都得经过仔仔细细检查,才能端上孩子们的餐桌。
我拿起一棵白菜轻掐菜帮,听见“咔嚓”的脆响——这是符合标准的新鲜蔬菜。可翻到篮筐下面时,发现筐底的白菜却与上面的不同:外层叶片边缘已泛出暗黄,表面还有一层粘液。“这批白菜不能收,赶紧退货!”我把不合格的白菜单独码在一边,值班老师拿着验菜清单如实记录,后勤人员指挥着送菜工人把不合格的白菜搬上车退货。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掰开每片菜叶的仔细,是对每处瑕疵的零容忍,是让家长们想起孩子在校吃饭时,能放下心来的那份踏实。
镜头二:餐室里的课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同学们,谁知道这碗米饭要经过多少艰辛才能到我们手里?”我端着餐盘站在三年级的餐室前。
好几个孩子都说起了课本里学过的播种、插秧、收割、脱粒、碾米……
一个男孩突然举手:“我看过奶奶在田里插秧,腰弯得像个虾米,到晚上都直不起来!”
“这份米饭大约有3000粒米,吃不完倒掉它时,就好像把他们辛苦耕耘的心血白白倒掉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每年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吃一年。”
这句话让孩子们的眼神从好奇变成了凝重。
“孩子们,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他们异口同声地接道,字字铿锵。
从珍惜粮食到“光盘行动”,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每一粒米里藏着的辛劳与尊重。
镜头三:餐桌前的心声
“知味者,天下鲜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的感叹,此刻正藏在四年级餐室的饭香里。
“今天咱们边吃边聊,你们对饭菜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尽管跟我说。”我坐下来,笑着对孩子们说。
“贾校长,您尝尝这个糖醋排骨!今天的糖醋排骨好像没有往常甜。”
“尝得挺准啊,食堂师傅特意少放了糖的,怕你们换牙期蛀牙,特意调了配方。”
“贾校长,好久没有吃鸡腿了,我想吃鸡腿。”
“我还是更喜欢红烧大排,特别入味,可下饭了。”
“我喜欢吃大虾……”
孩子们的意见纷涌而来,我也笑着记下,待饭后与食堂对接落实。
与学生共进午餐时的每一次交流,都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纯真的想法与成长的需求。景范校区的学生反馈冬季饭菜容易变凉,我们立即与配餐公司沟通,改进了配送和保温流程。文峰校区有学生反映吃饭时间太短,吃得慢的学生来不及送餐盘,我们立即调整食堂清洗餐盒的时间,保证吃得慢的孩子也能够从容就餐。陪餐反馈机制的不断优化,让每一份意见都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细节入手,提升教育温度。原来学校食堂从来不是简单的做饭地方,而是要把孩子们的喜好记在心上,把每一条建议都变成餐盘里的惊喜,这样的饭菜里才会藏着让人心安的烟火气。
镜头四:积分榜上的勋章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的教诲,此刻正映射在教室里贴满“悠悠币”的积分榜上。
每次陪餐结束,孩子们就会端着吃得干净的餐盘来到我跟前。“贾校长,今天我一点都没有剩饭。”“我连汤都喝干净了!”“我也是!我也是……”
陪餐老师笑着给光盘的孩子奖励“悠悠币”,获得表扬的同学立刻贴到积分榜上,等攒够了去“心愿超市”兑换心愿——漂亮的文具、当升旗手或是和老师踢足球、得到一本校长签名的课外书……这是为学生习惯养成而设立的德育评价体系,让好习惯在乐悠悠的氛围里生根、发芽。
“同学们,好好吃完每一餐,就是在给我们的身体加油,让我们能更健康地长大,这种好习惯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壮!来来来,我邀请今天的光盘小明星一起合影,也期待更多同学能加入光盘小明星的队伍中。”
看着孩子们积极响应,我由衷地感到欣喜。从每餐光盘这件小事做起,他们正在构建受益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对食物的珍视,更是对自我成长的负责,是在为未来的发展筑牢根基。
其实我知道,所谓陪餐哪里只是吃饭。当行为沉淀为习惯,德育便不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流淌在日常里的温情。孩子们讨论饭菜时雀跃的话语,捧着空餐盘时眼里闪的光,都是这场温柔教育里最动听的回响。我尝的是孩子们的日常,听的是他们的心声,守的是一个个正在长大的童年。多年后,他们或许会记得餐盘里的味道,记得曾有人,把他们的一餐一饭,当成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