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5-07-24 11:38
- 浏览次数:
讲述者名片:沈小群,女,46岁,籍贯江苏如皋,现任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艺术教研组组长,泰州市第三届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所带教研组曾被省教科工会授予“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带领的音乐组被泰州市总工会授予“泰州市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教育是无声的春雨,音乐是雨中的舟楫。如何用琴键叩击心灵,用弦乐编织人生?25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唯有以党员教师的赤诚、艺术工作者的纯粹、平凡女性的坚韧,才能谱写出跨越讲台与生活的动人乐章。
赤诚弦歌——奠基与绽放
2000年8月,我怀揣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忱,来到泰州实验学校报到,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还在施工的三幢教学楼、挥汗如雨的工人、轰鸣作响的机器和坑坑洼洼的道路。为了学生能顺利开学,全体教职员工组成“人力传送带”传送学生宿舍床板,深夜里的劳动号子是我迄今听过最动人的声音;没有专用食堂,老师们就把烧好的饭菜运送到班级,分餐给每一位学生,现在想来舌尖上满满的都是香甜的味道。
在这里我不断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参加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育论文......渐渐的在音乐教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和孩子们在省、市各类活动中也斩获佳绩,2010年泰州实验学校获评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2006年全国少先队观摩活动在泰州实验学校举行,我参与策划、导演了整台节目,亲自编排的两个节目《校园情景剧》《校园才艺大比拼》,受到广泛好评。2007年暑期,我放弃休息,专注于开发京剧艺术校本课程,编写教材达两万余字,先后接受江苏教育电视台、泰州广播电视台关于京剧进课堂的相关采访,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京剧艺术基础知识的兴趣与了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09年4月,受团市委、市教育局聘请,我负责《经典红歌》一书的编写工作,从选择曲目、排版打印、校对曲谱……期间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这本书也为此后全市各校开展“红歌唱响新泰州”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编排的红歌《接过红旗肩上扛》曾作为泰州市直学校的代表节目,在市广电台演播厅上演。
2010年秋,听闻泰州阳光女孩王倩罹患白血病又特别爱唱歌的相关报道,我在泰州市少年宫开设《爱星满天》公益课,用音符疗愈孩子的伤痛。我深知“音乐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点燃希望”。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鼓励她热爱音乐、享受生活。“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当医术抵达极限时,音乐成了另一种治愈——它让绝望的人听见自己的心跳。”
暗夜独奏——双肩担起的勋章
2010年7月,泰州实验学校回归公办,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泰州莲花学校三校整合,原泰州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师整合到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由于音乐学科师资暂时短缺,2010-2012年我继续留在老单位交流,同时担任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音乐学科教研组组长。两年间所带教研组被省教科工会授予“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带领的音乐组被泰州市总工会授予“泰州市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2013年1月8日,一张化验单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在人民医院工作的丈夫被确诊为胃癌中晚期。我只能默默收起悲伤陪伴丈夫赴上海动手术,回泰州后便开启了奔波于讲台与医院之间的生活,那时的我承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巨大压力。尽管如此,我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是从未拉下一节课,把无尽的泪水和黑夜留给了自己,把歌声与微笑留给了孩子们。
两个月后,我指挥的学生合唱节目《蝴蝶飞呀》荣获江苏省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甲组一等奖,教学课也入选“国家级优课”,我带领组员构建教学资源库、整理校本习题、搭建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训练,多次在省市级观摩活动中开设示范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在“扎根”中沉淀教育品格,于“旋律起伏”间传递生命张力,用自身对艺术的敬畏铸就学生精神世界的丰盈。五年间我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愈发病重的丈夫,一边尽心尽责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 2019年我所在的省泰中附中同样获评“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妻子的义务和教师的职责,从来不是选择题。就像一首复调音乐,爱与责任始终并行不悖。”
星河交响——灯塔照亮的航程
这些年,立足“三尺讲台”,以先锋者的担当投身课程教学。通过多次国培、省培和研学交流活动,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多次参加“泰州市特级(骨干)牵手农村教育”送教活动,开设的示范课受到一致好评。
这些年,秉承“师者匠心“,以传承者的使命专注理论教研。参与湖南文艺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音乐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主持、参与多个省市级课题并开设相关讲座,多年来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发表数篇。
这些年,奉献“萤火微光”,以平凡人的姿态融入社会服务。社区里团结邻里乡亲,利用专业特长义务开设“音乐里的党史”系列讲座,热心服务人民群众,在歌声中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音乐教育最美的和声,是让学生懂得——无论命运给予多少休止符,生命终将以华彩乐章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