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先锋说 | 以光为炬:一位教育者的坚守、担当与精神传承
  •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5-07-11 22:21
  • 浏览次数:


讲述者名片:钱琴红,男,46岁,籍贯江苏泰兴,现任江苏省泰兴中学办公室副主任,高二年级部主任。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培养对象,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曾获泰州市春蚕奖、优秀班主任、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泰兴市“我最喜爱的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表彰。

我从小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是,真正走上三尺讲台,才意识到要做一名好老师,没那么简单。当热情遭遇现实的迷雾,我曾无数次问自己:为何精心设计的课堂总难激起学生的共鸣?为何满怀热忱却常感疲惫与挫败?在一次次的叩问和反思中,我更坚定了初心——要用热爱照亮教育的灯塔。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修行。它要求我们以坚定的信仰和有力的行动,始终如一践行着坚守、担当和奉献。渐渐地,“过硬的专业本领、持久的学习力、良好的协调能力”这些抽象的好教师标准,在我的实践中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

守光如磐:在教学与管理中打磨专业锋芒

教师的坚守,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使命初心,是始终如一的执着专注,是专心做好每件事情的精益求精。

2002年8月,刚工作第一年,我教四个班的化学,每节课都会听先行课,并在自己上完课后撰写教学反思,以案例促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潜心打磨课堂环节,着力推行“真知、真动、真情——让课堂生成精彩”的“三真”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个人教学风格。近年来,我一直担任强基班化学教学工作,2022年所教班级有5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我辅导学生参与化学竞赛,累计获得省级化学竞赛奖项的人次已逾百次。

因教学成绩优异,工作表现突出,学校对我委以重任。从2011年起,我担任化学备课组长;2021年,担任办公室副主任;2023年,兼任年级部主任。

管理与教学是不同的领域,我又得重头开始摸索与学习。作为组长,我积极投身于学校“青蓝工程”的相关工作,主动承担起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的任务。我将自身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方法倾囊相授,助力多名青年教师在省市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我严谨履职,全力做好党务工作及其他相关事务;担任年级部主任,我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慢慢地,我发现,热情与能力如同双翼,管理者要构建出自由与责任兼顾的环境,让团队自主且高效地前行,要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个人与组织的相互成就。管理与自我管理,可以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渐渐地,我领悟到管理的真谛——信任是最佳的引领方式,成长是管理者最深沉的责任,而工作中最持久的动力,正源自于意义感的滋养。

成光如炬:用爱与陪伴点燃生命火种

干事担事,是党员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大学期间,我光荣入党,工作后,我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工作不止是谋生手段,更是能展现生命意义的舞台,工作可以成为充满意义感与幸福感的旅程。

我时常问自己,教师是什么?教师应当是“一束光”,在学生的天空划过。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在校时可以从老师这里获得关爱与温暖。学生离开校园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许多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每当此时,他可能会想起老师的某句话,犹如一束光照入心底。不管面临怎样的境遇,只要那盏心灯被点亮,他便能心境通明,无所忧,亦无所惧。要做到这样,有难度但也有办法。教师必须站在尊重人性、崇尚自由的基础上,去改变自己,去教育孩子。教师首先要让自己真正变得心智成熟、心灵平静,然后带着爱和自由去教育孩子,才能实现孩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常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其实是人的教育。每每行走在校园中,我只觉得处处是清气——那些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孩子,就像清晨洁净的阳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

2017年,张同学在课堂上常常低头听讲,被老师提问时总是默不作声,课间也习惯独自行动,不与同学交往。经了解后才得知,他自幼失去双亲,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因而性格较为孤僻和内敛。

我搜集案例、观察细节,持续走近他。尽管起初他毫无回应,但一个多月后,他终于主动找我聊天:“老师,我是全班最不幸的人。”泪水滚落时,我递给他纸巾,听他断断续续讲完成长艰辛。

“别怕,我陪着你。”我拍拍他的肩膀承诺。此后,晨读有他响亮的声音,课堂可见他高高举起的手,操场出现他奔跑的身影。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考上重点大学,来信说:“老师,您不是父亲,却给了我父亲般的力量。”

用心、陪伴和倾听,才是实施育人的最佳途径。当读到张同学在毕业信中写下的那句话时,我忽然读懂雅斯贝尔斯的深意——教育从来不是灌输,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生命共振。当我将定制的个性作业轻轻搁置在他课桌角时,教育的温度便已在那处爱的细节里静静流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把这一教育箴言践行到工作中,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奉献力量。

传光不息:于忙碌与亏欠中坚守教育情怀

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淡季,高中教师更没有闲暇。教育工作的齿轮从无空转之时,刚送走一届毕业生,便要为下一届筑梦奠基。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学生有需要,我就会坚守在岗位上,为学生“铺路搭桥”,带领一届又一届学子走向成功之径。忙忙碌碌已经成为我的标配,这份忙碌是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却也饱含了对家庭生活的亏欠。2021年上半年,我的父亲因车祸住进医院,面对着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和即将期末考试的学生,我只能跟老父亲道歉,将老父亲托付给家中的亲戚,自己没有请一天假,没有落下一节课,白天在学校忙,晚上又从泰兴赶到黄桥医院去陪伴老父亲。父亲理解我的难处,时常打趣我说:“学生才是你的亲爹啊!”我听后只能憨厚地笑笑,无言以对。

心若繁花自生光,23年光阴,我从汲光而行的追梦者蜕变为擎灯而立的燃灯者,也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从不是单一个体的炬火独明,而是当你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初心熬作通明灯油,这束光便会穿透备课笔记的纸页,越过学生毕业的站台,在无数个清晨与深夜,照亮更多人追寻教育本真的路;当你以党章为镜校准育人方向,用三尺讲台丈量信仰深度,便能让鲜红的党旗在教育长河中始终高扬,让铸魂育人的灯火在时代沃土中生生不息,于桃李芬芳处续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永恒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