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春蚕奖”获奖者②丨萤火微光 愿为其芒
  •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4-03-16 16:05
  • 浏览次数:

教育箴言:追寻平凡的幼教之路,用温暖与专业传递自身能量,实现“萤火微光,愿为其芒”的家风传承。—— 泰兴市实验幼儿园东阳分园   张琰玲

“我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42年,在他们教育情怀的影响下,我也走上了教育之路,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


寻方·三味糖 点亮儿童之光

做幼儿教育,除了有“心”,还需有“方”。在张老师所带的班级中曾有一位特别的孩子——涵涵。“第一次见到他时,孩子全程躲在家长身后,孩子爷爷告诉我因为父母离异,他变得胆小、怯生”,她回忆道。看着孩子躲闪的眼神,张老师决心去帮助这个缺少父母陪伴、缺少爱的孩子。为此她为涵涵量身定制了一套教育计划并不断完善,经过五周耐心的指导练习,孩子终于可以走上舞台表演童谣了。走下舞台,孩子紧紧地抱住张老师说:“谢谢你,妈妈!”,一声“妈妈”让师生间的关系更亲密了。现在,涵涵已经上小学了,开朗而大方,节日里张老师常常会收到他热情的问候:“玲玲妈妈,我想你了”。这简单的八个字,也让她找到了职业幸福的定义。

18年来,869篇观察随笔,24小时“待机”习惯,兑现着张琰玲对家长、孩子许下的声声承诺。基于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她探索总结出“三味糖”教育法——白砂糖的细腻法、棒棒糖的赞许法、红糖的温暖法,引导每一个的孩子快乐成长。

与此同时,通过日常观察调研,她还发现儿童成长与原生家庭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开设“父母公益学堂”,深入“家校社”开展各类亲子团体活动,探索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不同需求的家长提供服务,《江苏教育报》曾以《温“心”家庭在行动》为题对其进行报道。


思创·三效+  衍生团队之光

幼儿教育的本质在于“看见儿童”。一直以来,张老师践行论文必须写在教学实践中,课题必须写在问题中,创新走出一条“三效+”之路,即:问题达效、合作达效、评价达效,提倡在玩转活动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与个性。她先后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在省市级教学竞赛中也屡获佳绩。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张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也开始悄然转变:变“整齐划一的班规”为“自我管理的约定”,变“千篇一律的作息”为“自主弹性的安排”,变“邀约参与的家长”为“主动参与的共育”,和孩子们共同打造着属于师生的“四时之家”。

作为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泰兴市引航教师、泰兴市乡村教师导师、名教师,张老师更希望能够带出一支肯思考、有温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些年,她先后开设县级以上公开课、讲座30余次,远赴甘肃省送教送培,40多次到宣堡、河失等乡镇帮扶,为薄弱地区的幼儿教育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秉持·小橘灯  传承萤火家风

生活在医教家庭中,传承好家风一直是张老师前行的力量。在丈夫奔赴抗疫前线、父亲患病长期住院的情况下,她独自挑起家庭重担,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张老师回忆道,“记得那段时间,我每日往返外地医院和单位之间,与黑暗赛跑,与自己较劲。白天,我笑脸满盈地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带领团队奋战在课程建设中。晚上,微黄的灯光下,我在病床前一边守护父亲,一边伏案规划课题。”多少次“白加黑”,多少次“5加2”,张老师一路奔跑,一路追光,始终牢记着父亲临别时对她最后的叮咛——“萤火微光,愿为其芒”。

回到工作岗位,张老师掩藏悲伤,继续潜心新园发展,构建“自然+N”课程体系,将父亲的嘱托化为对自己工作的鞭策,带领学校团队不断斩获省市级项目荣誉,而她也一步步成长为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泰兴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获评“泰州市十佳班主任”等荣誉。

目前,张老师正积极推进“暖心小橘灯”项目:一是为助推幼儿、教师、家长的阅读梦;二是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教育梦;三是共筑志愿服务的爱心梦。近3年,她已带领小橘灯志愿者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向河南、陕西等灾区共捐物资27余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