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泰州播报
- 发布日期:2023-01-11 12:46
- 浏览次数:
孩子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关心的问题,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应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而自我保护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内容。如何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本期嘉宾——
李亚文,泰州市凤凰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系统式家庭治疗师,长期为社区、妇女、儿童提供个人咨询、家庭咨询和心理健康讲座等志愿服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相关工作4年,擅长家庭咨询、人际关系调节、学习困难心理调节等。
“泰老师”科普园——
一、什么是自我保护?
字面意思就是保护自己免受侵害,而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个体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对青少年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为什么要自我保护?
2022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也提到了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面对侵害或者欺凌行为时,有些孩子并不能正确识别哪些行为是侵害和欺凌,更不知如何面对,有时就自己忍受,也不敢告诉别人,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来自各方面的安全隐患时刻威胁他们幼小的生命。家长和老师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保护他们安全,应该教会孩子主动应对的能力。
三、如何自我保护?
◆注重意识教育;
◆教育方法多样化;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我保护的两大技能:防身技能、稳定的心理状态。
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家长们可以教孩子熟知以下儿童十大宣言:
★“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不与陌生人说话”;
★“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坏人可以骗”。
“泰老师”分享会——
案例一
星期天,小琳的父母出去买东西,小琳一个人在家。这时,门铃响了起来,小琳起身问:“谁呀?”只听外面的人说:“我是来送快递的,你爸爸妈妈买的快递。”小琳刚要开门,突然想起了爸爸临走时嘱咐的话:“谁叫也不要开门。”于是小琳说:“那你放门口吧!”,外面的人又说:“不能放门口,这个是要当面签收的。”小琳听了后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电话没有接通,但她还是没开门,并对着门外大喊:“我爸爸刚才打电话回来了,说他们马上回家来,你在外面等吧!”爸爸妈妈回来后,小琳问起是否有快递到的事情,爸爸妈妈惊出一身冷汗,爸爸连声说:“多亏我嘱咐了几句,也多亏孩子警惕性高。”
应对
♦与时俱进。生活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来自各个方面,由于科技、网络的发达,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我们也要与时俱进。
♦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聊天、读书、唱儿歌、看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
♦赋予孩子说“不”的权利。为了让孩子有明确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父母从小就要避免习惯性地替孩子说话。学会用坚定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生活中,父母应多找机会让孩子练习用强烈的身体语言和坚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愿来保护自己,拒绝任何一个陌生成年人的要求或请求。
案例二
四年级的小亮最近不愿意上学,爸爸妈妈也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劈头盖脸把小亮骂了一通,小亮更不愿意去学校了。带着小亮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才知道小亮不想上学是因为学校里面有同学开玩笑、取外号,他内向、不善言辞,也没有好朋友,不知道如何去应对。
应对
◆用心倾听。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多多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在学校表现,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做孩子的知心人。
◆与人为善。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对,不要一味去逃避,敢于面对和接受同学的挑战。作为父母也需要适时引导,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用属于孩子自己的方式去与同学相处,与人为善,让孩子在与同学的冲突中学会宽容和谅解。
◆加强法律意识。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欺凌别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触犯法律的,也要让孩子们知道,即使被别人欺凌了,也不要害怕,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生命中会遇见很多未知,但是生命只有一次,自我保护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希望,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好自我保护,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