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2-09-05 17:40
- 浏览次数:
以推己及人的师爱、适度退后的智慧、探索创新的执着,构筑儿童自主成长生态,描绘理想教育图景。
1994年,初为人师的顾红云第一次走进幼儿园,她暗暗为自己打气,一定要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好老师。从教二十九年以来,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娃娃,鬓边华发渐生。不变的,是那个做“好老师”的承诺,是为学前教育奉献的拳拳之心。
推己及人的师爱是敲门砖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可以有很多或宏伟或动人的表述。不过在顾红云看来,师爱的本质就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有一天早操,顾红云发现一个中班男孩脚下有一滩水,于是拉起他的手回到教室。换裤子的过程中,男孩表情窘迫,目光低垂。顾红云先是聊了两句闲话,然后装作无意地说:“没事,哪个小朋友不尿裤子呢。老师小时候也这样。”男孩先是一愣,瞪大了眼睛,然后羞涩却如释重负地笑了。自那以后,这个内向的男孩就有了变化,有事没事喜欢和顾老师聊几句,性格也逐渐开朗、自信起来。就这样,顾红云把自己当成孩子,欢乐着孩子的欢乐;把自己视作家长,牵挂着家长的牵挂。她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家长的心门。
传承创新是成长的过河石
在同事们看来,顾红云是个喜欢给自己“找事”的人。除了常规的教育任务之外,只要是孩子喜欢、她觉得有意义的,她就会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一段奇妙的探寻之旅。有一次,一个小姑娘无意中说了一句靖江方言,引得全班孩子哄笑模仿。孩子们对方言的陌生感、好奇感引起了顾红云的关注。通过调查,她发现超过70%的孩子不能运用方言进行沟通交流,方言流失已经成为令人不安的现实。于是,顾红云寻访方言专家,查阅了大量文献,搜集、整理出二十多个适合幼儿的靖江方言童谣,并因地制宜创编童谣游戏,开展了方言教学的探索。孩子们在唱童谣、玩童谣的过程中感知乡土文化的丰富奇妙,顾红云也第一次体验了教学研究的快乐,知道了什么叫“班本课程”。就这样,顾红云关注着文化的传承,着眼着发展的未来,用自己的执着与勤奋,铺就孩子同时也是自己成长的过河石,努力描绘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