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荣光 | 高金凤:做“有差异,无差生”的教育评价,让儿童创造着长大!
  •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5-09-12 09:20
  • 浏览次数:

2025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今年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彰显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展现我市教师良好精神风貌,特别推出“师者荣光”专栏,以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带动引领广大教师见贤思齐,激发干事创业精神,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助推泰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厚植优师强师根基。

个人简介:高金凤,正高级教师,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区域教育创新研究会理事、十二届省人大代表、十三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获评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班主任、省基础教育教科研先进个人。她坚持做“有差异,无差生”的教育评价,倡导让儿童创造着长大。

师者箴言:“做‘有差异,无差生’的教育评价,以教育的丰富性探寻儿童的可能性,以教育的多样性顺应儿童的独特性。”


儿童成长的守护者——以温婉守护童年,以坚韧成就不同

“儿童是金”,这是高金凤深入骨髓的办学哲学。无论身处讲台还是校长室,她的目光始终聚焦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成就儿童”是她矢志不渝的第一使命。

以柔肩担起童年守护之责。她坚信每个孩子都“天生不同”,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发现与支持机制,让“天生不同” 绽放为“与众不同”。“小先生开讲”“有才你就来”等平台,编织起一张发现闪光点的网;每年40余场“校长和我面对面”活动,是她俯身倾听、用心回应的温暖桥梁。面对教育难题,她从不回避,《关于进一步支持基础教育创新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提案引发20余家媒体关注;关于“隐性辍学”的调研报告直指痛点,获民进中央调研成果一等奖。这份对儿童成长的执着,让她在教育问题面前始终保持敏锐与坚定。

以巧思构筑童年记忆之场。“欲问校园何处趣,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高金凤对校园建设的理解,在她的引领下,学校的空间建构与课程设置,始终以儿童为逻辑起点。巴学园、草房子、捐机园、童心会客厅……这些精心设计的场景,成为储藏童年美好的“时光宝盒”;2015年,她以非凡的勇气和细腻的关怀,率先试水“融合教育”,为脑瘫儿童私订“不移动的嘉恩教室”;她领衔开发“手指上的阅读”课程,让儿童与整本书深度联结,成果刊载于《人民教育》;以“入学、成长、毕业”为线索的“三季”课程,场景丰富、情感丰沛,温暖着童年的四季。

以韧劲探索科学教育之道。高金凤常说:“教育既要跟着时代走,也要跟着儿童的成长需求走。” 她不满足于传统教育模式,始终在探索更适合儿童的教育路径。在科学教育被日益重视的当下,她领衔实验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贯通培养,以“小问号”项目探索科学教育加法的路径,关于“科学教育建议”的提案,得到教育部王嘉毅副部长的关注;创新成果被央视《朝闻天下》报道。


教师发展的引领者——以温婉点亮心灯,以坚韧搭建云梯

高金凤深知,教师的成长是教育的基石。她常说:“得一良师是校长一时之幸,育一群英才乃教育永恒之责。”面对教师发展困境,她既是温暖的引路人,亦是坚定的破局者。

以慧心点亮成长星火。高金凤提出“好教师不是等来的,而是‘育’出来的。”她创立“立人先生”教师荣誉制度,以“先生归来”的深情呼唤,点燃教师追求卓越的内驱力。她坚持深入课堂,每学年听课超120节,“校长推荐课”是她独具慧眼的舞台,许多年轻教师被看见,并踏上成长快车道,这种“发现+赋能”模式,让更多教师在她的鼓励下突破自我。

以匠心搭建成长阶梯。她坚信,教师发展需“顶天立地”更需“铺天盖地”,构建了以“立人学堂”为载体系统化的教师成长支持体系,精心打造“四个研修坊”,为教师成长铸魂赋能;“三承诺”管理创新、“八个一”成长套餐,如同强劲的助推器,驱动教师突破“茧房”,自觉绘制专业成长的“二次曲线”,真正做到“心中有标、手中有法、脚下有路”。

以恒心收获满园芬芳。持续的耕耘终迎硕果盈枝,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实现质的飞跃:新增2名正高级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2名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5名省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立人先生”团队荣获市“春蚕奖”,在《人民教育》校长峰会上作《走向卓越:重塑教师的生命气象》主旨分享。


学校管理的服务者——以温婉传承文脉,以坚韧擘画未来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2009年走上校长岗位,高金凤便以此自勉。她视管理为服务,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展现出非凡的文化定力与开拓魄力。

以智慧破局集团化办学。转任集团校长,面临“单体校管理转向集团化办学”的复杂挑战,她以文化为根、智慧破局,推动“文化寻根、转译、创新”三大策略,从“中国儿童号”珍贵历史中淬炼学校精神,明确“建设新时代中国儿童号”的学校目标,引领集团从“价值本位”迈向“共同追求”。她以《一场文化之旅:从百年老校到现代化教育集团》为题,登上国家行政学院讲台,为集团化办学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姜堰实小方案”。

以哲思赓续“立人”薪火。她视“中国儿童号”为历史的厚赠与时代的召唤,带领团队深入追问、反复哲思,凝练出“学以立人”的教育主张,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与方法。领衔申报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永远的中国儿童号:德育品牌的传承与创新》,获评省特等奖,入选省“立德树人”一校一案典型案例;领衔省前瞻性教改项目《儿童学习指导的组织重构与路径选择》,研究成果亮相首届基础教育中教学创新云论坛,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以情怀辐射教育之光。“好的教育成果不该被围墙阻隔, 要让更多人受益。”她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心怀大爱、肩扛责任,致力于将“儿童是金”的实践成果播撒四方,主编《儿童是金——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儿童化实施的创新探索》专著,通过专题讲座、影子研修等形式,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成果,推广至西藏、新疆、上海、北京等广阔天地。

既然选择了教育这片热土,便只顾风雨兼程。教育是高金凤的诗与远方,她以春风化雨的温婉守护纯真,以破茧成蝶的坚韧开创新局,这条路上,她步履不停,温婉且坚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